都市空間由建築、道路和公園等開放空間及設施構成,共同形成了每個都市的都市紋理(urban fabric),其中最常用圖底圖(figure-ground diagram) 對此進行分析。圖底圖將都市轉化為黑白的虛實空間,強調建成空間與開放空間之間的關係,以便觀察路網型態、結點和軸線等空間特徵。美國地理學家Donal Meining以羊皮紙(palimpsest) 重複刮除使用的特性,比喻地景在轉變過程中所產生新、舊印記共存的現象。過去的都市空間即使轉變,甚至被遺忘,仍能找到些許曾經的印記。
台中市在1900年即進行了都市計畫,規劃了棋盤式的道路網格。台中市的行政與商業中心主要位於前站地區,前站地區的網格約與柳川平行呈45度角, 後站地區則是與鐵路平行方向的網格狀發展,並有台中製糖所與台中酒廠等大型廠房。隨著台中市逐漸往外擴張而陸續規劃了重劃區,其中七期重劃區的 大量體建築與周圍呈現明顯不同的樣貌。
台南車站前道路呈放射狀,以西南向的中山路(大正町通)為主要軸線,由圓環與中山路(末廣町通)連接,並可通至路底的台南運河。 車站後方在最初未設立後站,且作為軍營使用,鐵道東西兩側的發展呈現明顯差異,現在則是國立成功大學的校園。
圓環作為多個道路的結點,在過去還具有權力展示的意涵。民生綠園周圍在以前設有台南州廳、台南警察署、台南合同廳舍;如今均已改為文化設施, 分別為台灣文學博物館、台南市美術館一館、台南市消防史料館。
恆春城為清治時期所建,主要道路為西門與南門間的道路,聚落與行政機關皆分布在城的西側,東半部為練兵場,且東門外為墳墓區。 恆春城的東半部至今除一些機關設立,仍呈現較低度的發展。